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武慧宇 张洋 记者 尹晓军)近日,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25)总决赛在青海大学落幕。由兰州大学超算中心教师张洋指导,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思铭、何荣燊、郑宇航、方佳成及大气科学学院严浩宸组成的参赛团队,在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作为与德国ISC、美国SC并称的世界三大超算赛事,ASC25吸引了全球300余所高校参与。决赛中,团队需在4000W功耗限制下,完成超算集群搭建,运行优化AlphaFold3推理优化、RNA甲基化修饰位点检测、宇宙中微子探测模拟、DeepSeek推理优化、青藏高原气候数值模拟,以及国际通行基准测试HPL和HPCG等前沿科学应用赛题。
凭借出色的技术实力和团队协作,该团队在总决赛中斩获一等奖。“学生不仅开阔了学术视野,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比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友谊的交流,不少学生凭借在大赛中的出色表现,在升学或就业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机遇。”张洋感慨道。
张洋已连续4年带队出征ASC大赛。本届参赛团队于2024年11月组建,成员陈思铭、郑宇航、何荣燊和方佳成来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严浩宸来自大气科学学院,此外,信息学院的张一周、陈海攀作为观摩人员随队实训,为来年赛事储备力量。“团队分工凸显跨学科优势,陈思铭、何荣燊主攻AI模型优化,郑宇航、严浩宸和方佳成负责系统运维和科学计算。”张洋介绍。
自比赛正式启动以来,张洋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前往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与团队成员商讨赛事有关内容,春节期间,他们也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不断为赛事做准备。“计算机最吸引人的不就是‘创造’这个点嘛!”对何荣燊而言,超算的魅力在于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创造,而严浩宸则是“非科班逆袭”的代表,他凭借对计算机的兴趣加入:“我觉得这是专业和技术的结合,很有成就感。”
集训期间,团队住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半夜两点的实验室仍灯火通明,通宵调试代码成为他们的常态。“白天经常顾不上吃饭,晚上有时候就直接在工位上睡一觉。”队长陈思铭说,尽管备赛过程充满艰辛,但大家毫无怨言。当然,团队之间也会出现“摩擦”。距离决赛仅剩几天时,方佳成和严浩宸就“是否要使用某个技术”产生分歧,一直辩论到晚上两三点才最终达成共识。
在长达半年的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彼此照顾、互相体谅,齐心协力攻克难题,最终一步步走到总决赛的舞台上。“我们和国防科大的同学交流了很多赛题的思路,在AI的应用和加速方法等方面学习到了很多。”何荣燊说,在团队赛中,他们与来自南非的队伍相互协作,“我们帮助他们解决了团队赛中的一些问题,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在团队看来,远比比赛结果更重要的,是备赛以来这一路的成长与收获。
从预赛的代码优化到决赛的集群搭建,从跨学科协作到前沿赛题突破,兰大超算团队用半年时间书写了一段关于热爱、坚持与协作的故事。他们以扎实的技术和拼搏的精神,在全球赛场上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风采,正如团队成员郑宇航所说:“每一次调试都是挑战,每一次突破都是成长。”
现如今,兰州大学超算中心已拥有计算能力达2.3PFlops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为全校生命科学、气象环境、化学、物理、力学、草学等多个专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计算和海量存储支撑,助力学校众多科研项目优秀成果的产出。
张洋表示,学校将持续夯实算力基座支撑能力,打造集AI框架开发、学科模型训练、交叉应用验证于一体的智算基础平台,推进“超算+AI”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构建“算力赋能课程学习—项目驱动能力进阶—成果反哺教学创新”的闭环培养生态,为培养兼具算法创新力与学科洞察力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提供全链条支撑,构建高校AI与基础学科深度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